序
你为什么学计算机?
这个问题,像一道回声,在我脑海中盘旋。起初,答案似乎是清晰的,或者说,是社会为我预设好的标准答案:为了就业,为了高薪,为了一张能通往TOP生活的“录取通知书”。
我曾以为,这就是唯一的答案,是理所当然的追求。看着学长学姐们手中闪亮的“大厂”offer,听着招聘网站上诱人的薪资包,我像许多同龄人一样,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向了计算机科学的洪流。热衷于刷题,沉迷于“面经”,将“八股文”倒背如流。谈论的是哪家公司的股票期权更丰厚,是哪个技术栈更能“打”,哪个岗位是风口上的“猪”。
然而,随着在代码世界里日渐深入,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却时常将我笼罩。我熟练地用键盘敲出一个个功能模块,搭建起一个个看似华丽的应用,但我却发现,自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,在一个庞大的、却不知将驶向何方的机器上飞速运转。
我环顾四周,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,绝大部分读计算机的同学,都是因为高薪资所吸引。课堂上,老师在讲授计算机的“灵魂”——图灵机、冯·诺依曼体系结构、计算的本质时,台下的大部分人却在耍手机,玩游戏,他们甚至不在乎自己的未来,他们只知道自己学了计算机。计算机,这个本该充满创造与思辨的学科,似乎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。我们关心如何“用”技术,却鲜有人追问技术的“魂”是什么。
计算机的意义是什么?计算机的路又在何方?
当“高薪”的滤镜逐渐褪去,我开始真正审视这个我将为之付出一生的领域。我开始阅读那些早已被束之高阁的经典著作,去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数字世界的先驱们——那些不为薪酬,只为探索未知、为解决人类根本性难题而献身的灵魂。
我读到阿兰·图灵对通用计算的构想,他思考的是机器能否“思考”的哲学命题;我看到高德纳在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》中对算法之美的极致追求,那是一种近乎于艺术的执着。在那个时代,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关于逻辑、智慧与创造的艺术,它的魅力在于用有限的规则构建出无限的可能,在于对人类智力极限的不断挑战。
而现在,我们似乎将这门艺术简化成了一门“手艺”。我们不再是思想的建筑师,而更像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。技术的迭代日新月异,今天引以为傲的框架,明天就可能被弃之如敝履。我们疲于奔命地追赶着最新的技术潮流,却很少停下来思考,我们究竟在构建一个怎样的未来?
大语言模型?世界模型?我不知道,我不在乎。
然而,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。这些宏大的叙事,似乎与我这个每天在为API接口、为提示词优化而烦恼的普通学生相去甚远。我看到的是,一些人利用这些强大的工具,批量生产着毫无价值的内容,制造着信息茧房;我看到的是,算法在无形中加剧着社会的撕裂与不公。
我不在乎的,并非是技术本身。我在乎的是,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,我们是否遗忘了最初的“为什么”。我们是否还在关心,技术是否让世界变得更美好,是否让人们的生活更有尊严?还是说,我们只是在资本的裹挟下,创造着一个个更加精巧、也更加冰冷的“笼子”?
或许,真正的答案,不在于外界能给予我什么,而在于我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程序员。是成为一个满足于高薪和稳定,日复一日完成需求的“码农”,还是努力去寻找并坚守这个学科最初的“灵魂”,用技术去解决一个哪怕微小但却有意义的社会问题?
我不清楚导师让我给某个景区做导览小程序有什么意义,但是我知道我的技术不应用在这种项目上直到现在,我仍然无法给出你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。
即使是在2025年的现在,Claude4OPUS冲击着传统程序员的生存空间,今天GitHub发布了coplit spark,但.............我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。这条路,注定是充满困惑与求索的。但我知道,当下一个面试官问我“你为什么学计算机”时,我希望我的回答,不再是为了就业,为了工资,为了offer。我希望我能告诉他,我想用我的所学,去理解这个由0和1构建的数字世界的本质,并努力让它变得更值得我们去生活。
这或许不是一个能让我拿到最高薪酬的答案,但它或许能让我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,走得更安心,也更远。
做与不做!答案昭然若揭,走自己的路!
河南大学计算机生存指北编写组
本书送给每一位学习CS的同学